在青山环抱、碧水蜿蜒的腊恰畈村,千亩连片的水稻制种基地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织锦,铺展在岑巩县大有镇的土地上。微风拂过,稻浪翻滚,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韵律,更涌动着科技兴农的脉动与乡村振兴的希望。近年来,大有镇以水稻制种为核心,巧用“一粒种子”撬动多重效益,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守护绿水青山之间,探索出一条内涵更丰盈的“稻”路。
腊恰畈村位于大有镇东部,坝区耕地面积1530余亩,现有机耕道5.5公里、灌排沟渠5.8公里,提灌站1座、蓄水池1个,涉及农户581户2276人,是县内水稻制种生产核心区之一、全县十个千亩制种产业园之一。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为突破单村发展瓶颈,腊恰畈村联合大有镇其他九个村“抱团”成立了岑巩阔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本着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公司与技术实力雄厚的贵州金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发展订单式制种600亩。从种子选育、核心技术指导到保底价收购都由金源公司提供全链条保障,切实将资源与规模进行整合升级。同时,在水稻制种发展前期就进行了产业投保,为村集体和农户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筑起“防火墙”。这种“前端有订单、中端有服务、后端有保障”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水稻制种是农业领域的“精密产业”,对株行距、花期调节、人工授粉等环节要求严苛,远非普通水稻种植可比。这份“精细”,恰恰转化成了当地百姓的“饭碗”。从育秧插秧到授粉,为腊恰畈村村民提供了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今年我们共发展水稻1200余亩,其中优质稻谷750余亩,带动群众就业并发放劳务费100余万元。这笔实实在在的收入,让村民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林介绍道。
青山民居、沃野良田。行走在腊恰畈,青翠的稻田映衬着白墙黛瓦,村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这片土地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承载着丰收的期待。大有镇在这条以制种产业铺就的乡村“稻”路上,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如同一名精心雕琢的工匠,用心打磨着每一寸土地,每一粒种子,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