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岑巩县教育和科技局创新推出“1234”模式盛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花。
明确两个规范。创建档案规范。按照民族团结进步“进学校”创建标准,各学校围绕1个特色创建主题、提炼1份讲解词、培训1名讲解员、撰写1份创建工作典型材料、制作1部短视频等方面完善、规范创建资料。创建宣传规范。根据《岑巩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宣传工作方案》,各学校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的永久性宣传标语1条以上,设立宣传专栏1个以上,并定期刊登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知识内容。组织开展读一本民族团结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的歌曲,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队会等活动。
围绕三个结合。结合培训抓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师队伍各种培训中,从思政、人文、地理等教师力量中,挑选思想道德素质好、文化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团队,宣讲好“一条主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结合学龄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和模式,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感知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文化形象和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共享的,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在初中阶段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共同建设、共同创造的过程,强化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在高中阶段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结合特色助教。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五旗五徽五认同”等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建成了农耕文化展示馆和体验基地,跳起了土家摆手舞、金钱棍等民族特色课间操;在县四小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突出四个融入。融入国旗下讲话。通过每学期至少两次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在国旗下讲话,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培育家国情怀。融入学校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元素融入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文艺活动、演讲征文比赛、校家社、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主题班会。以师生演讲、小组讨论、相互提问等方式,认识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融入课堂教学。在每学期的课堂教学上,要求语文、思政、历史、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必须有两节以上专门讲授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其他课程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内容自然融入民族团结等相关知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