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访岑巩县人民政府!
X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岑巩:“特色教育”结硕果 民生答卷暖人心
来源:今日岑巩 作者:岑巩县人民政府
字号:


教育事关全局、事关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岑巩县牢固树立“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事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工作理念,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之首,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主线,坚持走内涵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道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现在这个版块是红色文化基地的第三版块,第三章的主题是‘薪火不息 砥砺前行’。”在岑巩县第三小学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教育基地,教师杨阳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党的红色故事、党的奋斗历程等。该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融红色文化长廊、红漫思政教育课堂、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活动开展等为一体,学生们通过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党的历史、观看红色影片、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茁壮成长。

“我校的红色文化基地全天候对外开放,不定期组织各班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参观,旨在从小就培养孩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杨阳说。
岑巩县第三小学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一所为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而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借助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学校积极打造“薪火相传”红色宣教品牌,运用红色基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基因成为孩子们的鲜亮底色。

“我通过给同学们讲解红色历史,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岑巩县第三小学学生苏俊说,长大后要为国家多作贡献,成为有用的人。
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岑巩县第三小学将校园足球与德育文化进行渗透共融,把校园足球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在“教会、勤练、常赛”常态化教学模式下,以球促智、以球健体。

“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我校将足球运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列支足球运动专项经费,每学年班级组建球队,课后服务组建足球社团,长期进行训练。通过举办足球联赛,引领全体学生投入到足球运动中来。”岑巩县第三小学副校长刘洪明介绍说。
学校的绿茵场上,小小足球健儿驰骋飞翔,运“球”帷幄,尽情挥洒汗水灌溉青春梦想。“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足球精神在他们拼命奔跑、娴熟带球的顽强拼搏中深入思想与精髓。
“每一次足球场上的训练、比赛,每一次进球,都让我收获了更多的自信,也提高了我的抗挫能力。”岑巩县第三小学学生刘泽峰说,踢足球能够增强自信,便于自己今后战胜各种困难。
2021年,岑巩县第三小学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小小足球成为学校推动体教融合、以球润德、以德育人的一张“金名片”。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它的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还有总领全文和开篇点题。”这是岑巩县第四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大展场景,在小展环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当起了“小老师”,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征求同学意见,大家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层次参与教学。教师则由“主角”变成了“导演”,在观察中,时而评价鼓励、时而追问点拨,最后归纳总结评分。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目标导学、独学、合学、小组小展、班级大展、归纳总结六个部分,教师则以课前抽查回顾、课中巡查指导、课后检查巩固“三查”方式保障学习实效的教学方式,是该校普遍推行的“631”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
“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给我们做引导,给予了同学们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的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了我们的学习潜能。”岑巩县第四中学学生孙国令说。
岑巩县第四中学学生齐纤惠表示,在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合学时同学们共同讨论问题,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凝聚力。
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

“岑巩四中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631”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更加高效,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书写、团结协作等能力得到提升。”岑巩县第四中学教师邹潇涵说。
岑巩县第四中学是一所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为让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学校着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精彩“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双提升”。

在学校的足球场上,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正在进行,百米接力赛、跳高、跳远、板鞋高跷等体育竞技项目激烈精彩。
2021年,岑巩县投入1200万元,在岑巩县第四中学建成了这个占地16000平方米的足球场。从此,不仅学校开展足球训练、晨跑、课间操、田径赛等都有了场地,也促进了学生的特长发展。

“我非常喜欢高跷项目,空闲的时候我都会拿着我的高脚来这个足球场练习,让生活更加丰富,也释放了学习压力。”岑巩县第四中学学生周元虎说,学习和锻炼身体两样都不能耽误。
学校还按照修德、启智、健体、怡情四大板块开设社团课程,开设文化课程+国粹书法绘画类、思州石砚技艺、棋艺类等数十门校本课程,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建校以来,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比连续五年全县第一,连续四年位列黔东南州前列。取得“贵州省四在校园幸福校园”“黔东南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黔东南州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等称号。
2017年以来,岑巩县按照“就近就便、强弱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先后将客楼中学、平庄中学、大有中学并入岑巩县第四中学进行深度融合发展,扩大了优质教育覆盖面。目前,岑巩四中已成为全县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学校。
“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教育投入,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智育为重,在课堂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全面推进‘631’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课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让学生更自信更有活力,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岑巩县第四中学副校长刘希介绍说。
制胚、画图、雕刻、打磨......在岑巩县第二中学思州石砚社团的课堂上,同学们三两一组,相互协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神情专注的创作着自己的作品,打造指尖上的非遗技艺盛宴。
“思州石砚制作技艺是我们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学校通过开设思州石砚社团,并且聘请县内的思州石砚传承人,定期到我们学校手把手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指导,让学生感受到非遗魅力,自觉传承非遗文化。”岑巩二中教师龙连婉介绍,在思州石砚制作的精雕细琢中,同学们加强了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识,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增强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石砚社团的工序很繁杂,需要雕刻、打磨、清洗,这就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坚持了,我加入思州石砚社团一年多了,学到了很多关于毅力方面的精神。”岑巩二中学生刘露露说,一年多的学习,让她成长很快。
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岑巩二中坚持“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聚焦教学质量提升和民族特色打造两大主题,通过开设思州石砚、思州战鼓、金钱棍等非遗项目社团,制定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十四五”规划,组织编撰独具地方特色教材《岑巩自然与人文》并将之引入课堂,精心打造校园民族文化长廊,建成“岑巩二中校史馆暨地方民族文化陈列室”等,将校园打造成非遗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场域,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双赢。
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民族教育“双百工程”特色示范校第二批项目建设学校。

“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情趣爱好,也为本地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更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结构,让民族文化进校园走深走实,为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基固本。”岑巩二中校长张运前介绍说。
质量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十四五”期间,岑巩县将坚定不移地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价值导向,继续瞄准“区域高质量教育高地”奋斗目标,深化特色项目创建,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渗透,不断完善和提升办学品质,奋力谱写新时代岑巩教育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