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牢牢把握“两加一推”主基调,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战略,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奋力拼搏,2012年,国民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217607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031万元,比上年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78685万元,比上年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89891万元,比上年增长19.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7%、41.9%和47.4%。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上年的23.0%、35.8%、41.2%调整为22.5%、36.2%和41.3%。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3541元,比上年增2614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人均GDP约合2154美元。
二、农 业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997公顷,同比下降7.2%,其中夏粮面积为4396公顷,同比下降4.1%,秋粮面积11601公顷,同比下降8.3%;油料种植面积4801公顷,同比增长4.9%,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4228公顷,同比增长5.9%;烤烟种植面积2197公顷,同比增长101.0%;蔬菜种植面积4587公顷,同比增长3.2%;瓜果类种植面积203公顷,同比增长10.9%,绿肥种植面积2541公顷,同比下降4.7%;茶叶面积299公顷,同比下降11.8%。全年粮食总产量58917吨,比上年增长23.2%,今年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都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
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 产 品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
粮 食 吨 58917 23.2
夏 粮 吨 8866 4.97
秋 粮 吨 50051 27.11
#谷物 吨 45336 27.4
豆类 吨 1634 111.1
薯类 (折粮) 吨 3081 2.3
油 料 吨 6607 32.4
#花生 吨 1466 46.3
油菜籽 吨 5138 28.8
烤 烟 吨 4250 88.9
蔬 菜 吨 72726 10.1
茶 叶 吨 122 1.7
水 果 吨 2810 8.7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760公顷,比上年多完成了1446公顷,其中思阳、天马、注溪、客楼完成面积较大,分别完成了403公顷,194公顷,199公顷、470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油桐籽、棕片呈负增长,五倍籽、竹笋片与上年持平,木材采伐量等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主要林业产品产量
林 产 品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
生 漆 公斤 1295 26.59
油 桐 籽 吨 489 -7.4
油 茶 籽 吨 67 26.4
五 倍 籽 吨 16 0.0
棕 片 吨 21 -4.6
松 脂 吨 2600 23.2
竹 笋 片 吨 14 0.0
木材采伐 立方米 39684 45.2
肉类总产量9039吨,同比增长5.2%。牛出栏4470头,同比增长4.8%;猪出栏87110头,同比增长7.7%;羊出栏17526只,同比增长5.7%。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发展情况
畜 产 品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
肉类总产量 吨 9039 5.2
# 猪 肉 吨 7460 5.5
牛 肉 吨 559 8.1
羊 肉 吨 357 0.3
禽 蛋 吨 613 1.2
牛 出 栏 头 4470 4.8
猪 出 栏 头 87110 7.7
羊 出 栏 只 17526 5.7
牛年末存栏 头 27774 -0.5
猪年末存栏 头 80310 7.3
羊年末存栏 只 19298 9.5
全年水产品产量218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捕捞产量770吨,比上年增长4.48%,养殖产量148吨,比上年增长2.1%。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9.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全年机耕面积达到8.3万亩。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868吨,同比下降1.1%;农村用电量368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0%。本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780公顷,新增160公顷,机电排灌面积470公顷,泵站114个。
全年政府扶贫项目22个,财政扶贫资金1962.2万元,减少贫困人口10007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2272万元,比上年增长17.5%。
500万以上工业增加值61551万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9455万元,同比增长3.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0946万元,同比增长25.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150万元,同比增长1.9%;2000万以上工业增加值57888万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9174万元,同比增长3.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7529万元,同比增长20.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185万元,同比增长2.0%。
500万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工 业 产 品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
发 电 量 万千瓦时 13940 139.1
大 米 吨 23184 313.6
精制食用植物油 吨 1246 -9.7
精 制 茶 吨 200 4551.2
人 造 板 立方米 114482 990.0
瓷 质 砖 万平方米 604.6 0.0
铁 合 金 万吨 25.6 20.0
钢 丝 绳 吨 9299 45.7
规模以上(500万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05300万元,同比增长137.9%。实现利税总额28802万元,比上年下降19.3%。500万以上工业企业共23户,企业亏损面为55.6%,比上年下降6.9个百分点,总资产负债率为80.8%,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413万元,同比增长42.5%。具有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171万元,比上年增长3.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585万元,同比增长76.3%,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5075万元,同比增长74.5%。房地产投资完成14743万元,同比下降5.7%;工业投资121235万元,同比增长58.1%。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县公路里程达1130公里,全社会公路货物周转量1476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5%,客运周转量40047万人公里,增长127.6%。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6290辆。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完成7670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908万元,比上年增长27.1%,电信业务收入6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县固定电话年末用户17256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12354户;移动电话用户124012户;互联网宽带(ADSL)用户7722户,增长20.1%。
六、国内贸易、招商引资和旅游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76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419万元,比上年增长17.0%,零售行业零售额59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6.0%;住宿餐饮业4260万元,比上年增长23.9%。按城乡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541万元,比上年增长1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0%。
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1个,签约资金230.3亿元;招商引资实施项目51个,实际到位资金40.4亿元。
据旅游部门统计,2012年共接待游客59万人,旅游总收入10800万元。
七、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2012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1009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50万元,增长87.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0769万元,增长32.9%。
财政收支情况(万元)
指 标 绝 对 数 比上年±%
财 政 总 收 入 31009 55.9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0150 87.6
#税收收入 13254 85.4
#增值税 1232 11.1
营业税 1921 52.7
烟叶税 1747 133.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10769 32.9
# 一般公务服务支出 24554 75.1
公 共 安 全 4126 14.1
教 育 23679 31.7
科 学 技 术 175 13.6
文化体育与传媒 1183 29.6
社保与就业 7288 16.3
医 疗 卫 生 8944 47.3
节 能 保 护 2722 35.5
城乡社区事务 2240 69.6
农林水事务 23478 7.84
交 通 运 输 1109 26.5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2287 179.2
住房保障支出 6594 11.03
全年国税收入9704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地方税收入14763万元,比上年增长78.4%。
201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8319万元,比年初增长1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5122万元,比年初增长30.5%。各项贷款余额155039万元,比年初下降1.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024万元,比年初下降20.5%,中长期贷款132015万元,比年初增长2.7%;单位固定资产贷款33084万元,比年初下降36.5%,个人贷款101275万元,比年初增长19.6%。
全年保险公司全部保费收入2986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200万元,同比增长23.0%;人身保险费收入1786万元,同比下降3.8%。全年赔付支出915万元,比上年增长53.8%,其中:人寿险赔付支出326万元,同比增长17.9%;财产险赔付支出590万元,同比增长84.7%。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县有高级中学3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所),在校生3911人(其中民办高中720人),比上年增加26.5%,毕业生数886人;初级中学12所,在校学生11128人,比上年减少0.45%,毕业生数33519人;小学89所(含9所教学点),在校学生19243人,比上年下降7.0 %,毕业人数385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全县幼儿园1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5047人。中学教职工数890人,其中专任教师816人;小学教职工数1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128人。
2012年,我县共有1260人(理工类考生644人,文史类考生616人)参加了高考,其中理科第一批本科上线46人,第二批本科上线160人;文科第一批本科上线13人,第二批本科上线98人。全县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合计为391人(含体育、艺术上线人数),其中纳入全州高考成绩评比的应届生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 132 人,比2011年多24人。县文科状元633分位列全省100名,理科状元615分位列全省725名。
2012年,继续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全年多次开展种养殖业培训、科普活动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县获得科技项目29个,其中,省级项目16个,各部级项目12个,州级项目1个。全部项目资金1637万元。
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各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图书馆藏书4万册。有线电视用户11107户,农村地面卫星接收器22409个。
全县有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局1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1个,食品药品稽查大队1个,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1个。年末病床数770张,其中:县医院428张,卫生院230张,妇幼保健院20张,民营医院92张。机构人员总数60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6人,其中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 91人。社会诊所(医院)12个,卫生技术人员86人。村卫生室129个,卫生员192人。
全年县城和各乡镇在春节、三八、五一、七一等节日期间分别举行了长跑、篮球、老年门球、文艺演出、书画展、春节游艺及文化“四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成功举办岑巩县“远征杯”黔湘两省毗邻七县“五·一”男子篮球联谊赛和拔河比赛。在庆祝建国63周年活动中,“通顺杯”篮球赛运动会为全县人民欢度佳节营造了欢庆祥和的浓厚氛围。此外,我县组织编排的土家族舞蹈《棒觅姝》进入了全国群英奖贵州赛区决赛且入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半决赛。
十、人口及人民生活
201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7‰,死亡率为6.9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9‰。年末公安口径人口22.79万人。统计口径常住人口16.1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16.07万人。
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29元,名义增长17.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85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8%。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见下表:
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耐用品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比上年±%
彩色电视机 台 94.0 -12.6
黑白电视机 台 2.5 -66.7
影 碟 机 台 26.3 -46.2
洗 衣 机 台 67.5 -3.6
电 冰 箱 台 65.0 -24.7
摩 托 车 辆 50.0 11.1
自 行 车 辆 6.3 58.3
热 水 器 个 23.8 110.2
家用计算机 台 6.3 108.3
固 定 电话 台 30.0 -
移 动 电话 台 218.8 31.5
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3.5平方米,全部为砖木结构。
十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3.33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7.19万人,第二产业0.89万人,第三产业1.14万人,其他(含外出务工人员)4.11万人。城镇从业人员0.6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2.65万人(含外出务工人员)。年末全县城镇实现新增就业221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8人,困难人员再就业23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
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35人,收缴养老金2388万元,发放养老金237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52人,收缴失业保险金118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7182人,基本医疗保险金收缴1304万元。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90020人,参合率达 98.5%;年末纳入城镇低保人数1944人,全年发放低保金 509万元;纳入农村低保人员182229人,全年发放低保金4548万元。
十二、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2起,比上年增长100.0%,死亡6人,比上年多增4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0起,死亡4人,火灾事故发生1起,无死亡情况。
全县有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21980公顷;全年环境治理投资完成5784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37.2吨,比上年多排87.9吨,工业废水全部循环使用,无排放,工业烟尘处理率9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4.0%。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