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府办发〔2014〕17号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岑巩县加快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新兴管委,岑巩经济开发区管委,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单位:
《岑巩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1月15日
岑巩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2014—2016年)
为加快转变我县文化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带动提升文化旅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业实现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重要产业支撑。结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依托岑巩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文化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为重点,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主线,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要素,促进全县旅游业在理念、产品、业态、格局、营销、服务等方面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县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县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真正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全县经济和社会进步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6年底,全县接待国内游客达到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亿元,旅游业发展增速在3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1亿元。累计新增文化旅游从业岗位3000个以上。全县规划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5个以上,文化旅游总投资20亿元以上。引进有实力的旅行社3家以上,旅游经营管理公司或人才团队2家以上,组建旅游专业车队4家以上。实现建设星级酒店10家以上,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2家、二星级4家、一星级4家、床位800个,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企业30家。4A级以上景区1—2个。到2016年,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品质明显提升,旅游环境明显改善,实现旅游观光型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把岑巩打造成为国内旅游名县。
三、发展任务
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围绕“思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工作,打造“水墨思州,砚香岑巩”这一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启动实施龙鳌河核心景区、马家寨景区、思州古城景区、城北新区、中木召景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一)2014年建设项目
1.启动思旸镇乡村农家建设项目;
2.启动思旸镇风筝营地建设项目;
3.启动龙江河乡村旅游带(滨河景观带)建设项目;
4.完成陈圆圆墓地游览栈道修建项目;
5.启动马家寨集散广场建设项目;
6.完成马家寨游客中心服务大厅建设项目;
7.完成马家寨聂氏秘馆建设项目;
8.启动马家寨荷塘建设项目;
9.启动马家寨乡村客栈建设项目;
10.启动马家寨大屋家宴建设项目;
11.启动马家寨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12.启动马家寨陈圆圆纪念广场建设项目;
13.启动马家寨“秘传人的家”建设项目;
14.启动马家寨民居改造项目;
15.启动龙鳌河景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
16.启动思州古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17.启动马家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18.启动思州石砚旅游商品扩建项目。
(二)2015年建设项目
1.启动马家寨荷塘休闲居建设项目;
2.完成马家寨乡村客栈建设项目;
3.启动马家寨古戏台复建项目;
4.启动羊桥茂马“高山上的土家水寨”建设项目;
5.启动龙鳌河“十秀山水”自然景观建设项目;
6.启动“泛舟龙鳌”水上观览游乐建设项目;
7.启动思旸镇“乡村野炊”建设项目;
8.完成思旸镇风筝营地建设项目;
9.启动思州古城游客中心建设项目;
10.启动思州古城集中停车场建设项目;
11.启动思州古城形象大门建设项目;
12.启动思旸镇后山古栈建设项目;
13.启动思州古城思砚老巷建设项目;
14.启动城北新区绿地公园建设项目;
15.完成乡村旅游带(滨河景观带)建设项目;
16.启动思州古城区风貌整治项目。
(三)2016年建设项目
1.启动马家寨索道缆车站建设项目;
2.启动马家寨陈圆圆故居建设项目;
3.启动水尾军屯龙鳌河游客中心建设项目;
4.启动“圆圆桥”建设项目;
5.启动水尾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
6.启动马家寨景观绿化建设项目;
7.启动思旸镇“泥巴乐园”建设项目;
8.启动思州古城北门建设项目;
9.完成思州古城思砚老巷建设项目;
10.启动思州古城禹王宫修缮项目;
11.启动思州古城滨江观景平台建设项目;
12.启动城北新区公共服务商业区建设项目;
13.完成思州古城游客中心建设项目;
14.启动思州古城生态停车场建设项目;
15.启动大有中木召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16.启动大有中木召生态停车场建设项目;
17.启动大有中木召民居改造项目;
18.启动大有中木召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加强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岑巩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从2014年起,重点打造重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每年确定一个扶持重点,推出一个重点区域,促进一个景区建设。支持各乡(镇)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接待能力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全力提速,打造、推出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责任制,完善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按照改造提升一批,开发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项目的思路,以大项目构建大产业,实施跨区域合作,抓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效益。建立项目督查和调度制度,将三年工作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按照“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度一总结”的要求进行督查调度。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理清思路,逐级明确和落实责任,联系领导、分管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一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题汇报,县长办公会每季度听取一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题汇报,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逐级抓落实的大旅游格局。
(二)精心策划编制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产业
县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超前谋划编制一批高质量高水平且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文化旅游项目,特别是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方面,如生态体育公园、会所、自行车基地、徒步旅行通道、房车基地、露营基地等要加强项目储备,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和各种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委托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友情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等多种形式,创新招商引资策略和模式。既要注重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指导、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配置、调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要聘请高水平的团队编制高质量的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准确进行财务分析,提出供投资商借鉴和参考的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在土地、财税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利益吸引投资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三)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研究制定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惠等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本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投入的原则,支持重点文化旅游县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鼓励支持有示范作用的文化旅游企业、科教旅游点、民俗村以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单位,进一步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力度,已成功申报为州级、省级以上文化遗产的要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保护和利用;要优先突出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特许经营,强化依法行政,把民族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提升景区的品位和吸引力;要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寨保护条例》和国家、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定,加强对民族文化村寨、典型民族建筑的保护,对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要进行资助和培养;强力推进博物馆建设,把博物馆作为浓缩和展示我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强化县级文物保护的评定和州级、省级文物的申报,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使民族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三是加大思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力度。要高质量编制园区规划,按照旅游“六要素”综合配套的要求,依托城镇和景区,启动思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在规划建设时,既要考虑把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布局规划纳入城镇、景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单独编制规划,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要按州委、州政府要求,积极组建岑巩县思州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及园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整合政府资源,实现园区公司化运作。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小微型文化旅游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或销售集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入驻产业园,提高企业的入园率。通过三年的努力,思州文化旅游产业园要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
(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拓展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主动融入区域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建立区域旅游联盟,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交通互联、客源互送”的大格局。一是要重视文化旅游要素的聚集,依托城镇、服务区、客栈等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结合文化的深度,展示更多的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二是要抓好文化旅游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建设现代旅游产业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科技成果,全面提升我县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三是抓好文化旅游推介。坚持统一营销传播口径,统筹促销经费,统一促销行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营销模式。继续发展提升市场营销机制,抓好重点客源市场的培育,瞄准周边客源市场和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加强与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多渠道开拓旅游市场。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市场的推广传播。建立激励机制,对于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业绩突出的旅行社在宣传促销、市场推介等方面给予奖励;对在重点客源地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宣传推进、促销、组织客源的旅行社给予适当补贴;对宣传岑巩,提高岑巩知名度,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以开展传统节日和文化旅游活动为平台,把具有民族特色的节会活动打造成为我县的自主品牌,展示岑巩多彩、开放、奋进的形象,提升我县旅游吸引力。四是要扶持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组织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交易活动,在重要旅游景区建立旅游商品店和旅游商品购物街区(中心),形成独具岑巩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同时,充分利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大力培育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生产销售体系,培育各类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500户以上。五是重视运用山体、水体加强森林公园、旅游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探险旅游和康体健身等体育旅游产品,规划一批森林公园、体育公园、民族村寨保护区等,积极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体育项目。六是大力拓展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巩固渝川湘,拓展两广,对接云南,着力开拓长三角、环渤海等旅游市场,挖掘省内外客源市场潜力。
(五)科学构建交通网络,提升旅游精品线路
要抓住岑巩地理区位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按规划改扩建的岑石公路(岑巩段)、岑江公路(县城-天马-凯本-江口)、岑江公路(县城-天星-羊桥-江口)和水尾至驾鳌公路达到二级以上,龙田-平庄-凯本-羊桥、平庄-天马-天星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水尾至羊桥、小花滩至水尾、凉水井-中木召建成旅游公路的要求,结合省道改造和旅游公路项目,重新规划建设旅游环线,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旅游环线路网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全面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二是努力争取启动建设岑巩大有飞机场并充分发挥机场作用。三是围绕旅游交通加快完善重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在重要景区规划建设旅游停车场、汽车营地、自驾游、房车营地、旅游驿站和旅游交通标识体系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自驾游宾馆和汽车旅店,加快旅游地接系统、大型客运市场建设。
(六)规范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以提升县域内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为目标,按照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大力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体系。高起点推动文化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升“A”、酒店增“星”、服务创“优”、导游增“量”、农家乐规模化经营等工作;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和投诉处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健全旅行社服务质量、信用等级体系;推进旅行社A级评定工作;建立导游激励机制,强化导游管理,着力构建方便快捷、信息全面、服务优良的旅游信息化系统;完善旅游景区咨询中心建设,支持引导景区建设游客中心,黄金周及节假日期间在重点旅游景区设立临时咨询流动站,为游客出行提供便捷服务;加大重点景区周边的旅游秩序整治力度,依法规范市场秩序,探索建立旅游秩序建设的长效机制。
(七)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县旅游初、中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完善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教、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要开展旅游行业大练兵活动,深入开展导游大赛和饭店服务员技能大赛。培养推出一批星级导游、星级服务员、星级厨师、星级企业家,建立旅游人才信息资源库,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用三年时间培养10名旅行社和酒店管理人才、5名景区管理人才、10名以上导游人才。
(八)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
一是从2014年起,县级财政每年要按照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支持旅游景区和文化旅游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旅游宣传推介、规划编制、从业人员培训、政府奖励和重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补助等。二是建立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文化旅游资产的管理,对于县委、县政府投资形成的文化旅游资产,要纳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增加企业的资产总量和现金流量,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自我担保的能力。同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引导企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参股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建设。采用合资、合作、独资、兼并重组、股份收购、资源换投资等方式引进投资;支持企业采取ABS(资产证券化)、物业评估抵押、土地资产抵押、项目收费权抵押融资。积极鼓励文化旅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出让股权或引进私募股权投资,投入文化旅游的发展。对于条件成熟的景区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权、合资合作、租赁融资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三是支持整合县内文化旅游企业资源。按照“州县联动,以县为主,公司投资,企业经营,效益优先,四方分成”的要求,以州苗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母公司,岑巩县思州旅游文化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子公司,组建州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增强企业运作的能力和投融资能力,解决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九)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按照“管一块、控一块、放一块”的思路,管好法规政策、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控住旅游资源、产业导向和财政税收,放活社会和市场职能,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一是改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大胆探索实施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拍卖、投标或协议的方式,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景区经营管理公司、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旅行社等战略合作投资者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激发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的活力。二是创新景区开发与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重视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探讨,加强以民族村寨为重点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建立乡村旅游企业与地方群众利益的分配机制,创新乡村旅游与老百姓利益相结合的模式,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处理好景区开发与群众受益的关系,探索建立旅游景区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让景区群众通过协会等形式参与景区管理。
岑岑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月15日印发
共印120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