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我县以“五创五美”为抓手,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在有形有感有效中不断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创“民族团结政治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和党校培训计划,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不断夯实政治基础、提供思想保证,统筹推进“七个一批”试点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八进”活动,先后建成县委党校、县四小、大坪同心社区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武装进一步增强,文旅融合出亮点。2022年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个,省级示范单位2个;2023年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省级示范单位2个;2024年我县申报省级示范单位2个。
二是创“精神家园文化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阵地建设浓氛围。线上通过门户网站、今日岑巩、抖音等新媒体开设创建专栏,线下依托“思州大讲堂”、10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2个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等平台,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丰收节、科普、法治、文化下乡等重要节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教育;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内涵,在景区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成立思州战鼓协会,把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思州石砚产品中,切实把“活态”教育基地建设成各民族游客的精神加油站、心灵休息站、文化交流站,在有形有感有效中不断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创“共同富裕发展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岑巩县是国家杂稻制种县,充分利用种业“芯片”巩固脱贫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制种产业常年稳定在4万亩左右,覆盖10个乡镇1个街道71个村2万余农户,年均带动就业42万余人次,岑巩县通过发展杂稻制种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种业“芯片”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托本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通过技能培训,引进高校紧缺型人才6名、培育农民技术员300余人、“土专家”85人。
四是创“平安岑巩和谐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党建促乡村治理,探索实施以“群团共理、网格治理、合约管理”为载体的“三元共治”乡村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岑义警务”机制,组建村调委会、村治保委、“寨管委”“五老”调解队伍、义警队伍,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事务治理,树立文明乡风,探索“积分超市”“合约食堂”基层治理新路径,采取村民约定、村民自治等方式,有效激发各族群众共建文明乡村、共谋乡村振兴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切实推动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是创“手足相亲社会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协作实现新突破。建立佛黔共建产业园和粤黔首批“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携手开展技能互学、作风互鉴、组团帮扶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各民族交往交流、团结联谊等活动,学校“电子信息+教育”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县医院成功建成全省首家基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入选国家卫健委“十四五”“千县工程”名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