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一)公共文化资源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向国家、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的方式,新建和改建博物馆纪念馆28个、图书馆17个、文化馆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1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98个,新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118个,农家书屋3315个,目前已基本实现州、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全覆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黔东南享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民间手工艺之乡、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核心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等诸多美誉,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丰饶。实验区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州级非遗329项417处,县(市)级非遗1590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8人、省级170人、州级294人、县市级4013人;有非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3处、省级23处、州级26处、县级119处,并公布认定94处州级非遗传习中心(展示馆、基地)、85处非遗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97处、州级54处、县级913处,国家文物局备案博物馆29家,珍贵馆藏文物629件(套),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12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黔东南州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黔东南州民族文化遗产纳入国家层面进行整体性保护。2017年1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2030)》通过文化部批复实施。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州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创建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黔东南州的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风情浓郁,特别是节庆、服饰、饮食、婚俗、歌舞、祭祀、工艺美术、体育竞技、戏曲戏剧、民居建筑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文化,不仅得天独厚,多姿多彩,而且具有空间分布广、品种多、原始古朴、神秘奇特、传承广泛和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等特点,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所依托的宝贵资源,也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红色文化资源
黔东南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革命遗址资源大州。黔东南州的红色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特色鲜明,积淀厚重。全州共有343个革命遗址,排列全省第三位。按遗址分类,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8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137处,革命领导人和地方党史人物行居29处,烈士墓80处,各类纪念设施59处;其中被列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3处,其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黎平会议会址、镇远和平村旧址、旧州古建筑群),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列入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31处。这些都是黔东南州内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黎平会议纪念馆、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凯里党小组活动遗址、镇远周达文故居、和平村、锦屏龙大道故居、三穗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剑河大广坳战斗遗址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为拓展黔东南州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项目、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黎平会议纪念馆、红七军榕江历史陈列馆等是全国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景点景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去旅游观光,接受教育。
(四)生态旅游资源
黔东南州是一个山地自治州,山地面积占全州面积的92%,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州内原始生态保存完整,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68%。黔东南以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为主的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每立方厘米高达1—5万个;全州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有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㵲阳河、黎平侗乡、苗山侗水)、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地质公园1个(黔东南苗岭),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台江长滩村,榕江丹江村,黎平肇兴村,从江岜沙村、锦屏县雷屯村)。省级以上度假区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镇远古城),4A级旅游景区18个,3A级旅游景区55个。境内,随处可见高耸云霄的奇峰、鳞次栉比的梯田、陡峭幽深的峡谷、千姿百态的溶洞、怪石峥嵘的岩壁、飞珠溅玉的泉水、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葱茏郁闭的森林……无不展现着黔东南州亚高原的奇特、优美、神秘的魅力。
二、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节庆、服饰、饮食、婚俗、歌舞、祭祀、工艺美术、体育竞技、戏曲戏剧、民居建筑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不仅得天独厚,多姿多彩,而且具有空间分布广、品种多、原始古朴、神秘奇特、传承广泛和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等特点,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所依托的宝贵资源,也是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现状
黔东南生态环境良好。云台山、雷公山、月亮山、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等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多彩多姿,长期保持近70%的森林覆盖率,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气候和土壤适合药用植物生长,已发现药用植物物种资源3000余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26.98%,占全省药用植物物种的41%,药用植物资源名列全省之冠,“十三五”期末,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9.5万亩,药材种植总面积居全省第三。
黔东南文化丰富多彩。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被誉为“百节之乡”“歌舞海洋”,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2个、名村7个;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8个;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15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两项入选数量均居全国市州级第一,全州民族文化遗产纳入国家层面整体性保护,是全国2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同时,黔东南红色文化辉煌灿烂,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革命先驱龙大道故居和周达文故居等展现了辉煌的革命文化历史。
截至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8个、3A级景区55个。被列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纽约时报》颁布的全世界52个最值得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州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的成效。一方面,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及品牌建设取得突破。一是推动产业布局一体化,逐步构建了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和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凯里市“三山三江一中心”七大旅游主体功能区,全州旅游景区景点点线面得到立体发展。二是不断培育精品干线,重点打造了环雷公山百里苗族文化、都柳江百里侗寨文化、㵲阳河百里山水文化、清水江百里田园文化、月亮山百里梯田农耕文化等一批精品生态康养旅游线路,同步推出了一批红色游、避暑康养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游以及徒步穿越、自驾露营、山地越野等线路。三是建设了一批精品景区。集中打造建设了南部原生态侗族文化精品旅游景区、㵲阳河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精品旅游景区、环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精品旅游景区,并配套推出了一批旅游示范基地、传统村落旅游村寨,云台山、肇兴侗寨、万达小镇、剑河温泉、郎德苗寨、加榜梯田等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四是产业业态逐步完善。逐步提升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康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疗养康复等“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打造了一批康养旅游基地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五是红色旅游稳步提升,黎平会议旧址和岜沙苗寨、肇兴侗寨、西江苗寨、下司古镇、万达小镇分别纳入“红色贵州·雄关漫漫”、“多彩贵州·幸福苗侗”2条精品线路。六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逐步壮大。施秉太子参、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芨等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部分纳入药食同源试点。重点打造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等4个健康医药产业园,建成苗侗医药文化街、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苗侗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主动融入湾区发展。2021年以来,黔东南州、佛山市两地不断强化文旅协作,联合举办了“佛黔文化旅游周”、“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旅行商黔东南行”采风活动、“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非遗+互联网”活动、“佛山趣黔东南·百万大湾区游客打卡黔东南”等生态康养旅游系列活动,着力融入湾区发展。全州2022年共接待游客6266.06万人次,同比下降18.29%;实现旅游总收入639.23亿元,同比下降13.56%。
四、招商方向
(一)投资商:招引文化旅游实体企业和其它有实力、有意识、要转型投资文化旅游的实体企业投资商,推进全州“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础设施、业态、景区等方面建设。
(二)渠道商:围绕全国著名携程、同程、途牛、去哪儿、马蜂窝、美团等平台,加强对接引进,实现招引平台有突破,推动全州游客量、招商企业资源库不断新增。
(三)运营商:知名旅游企业招引运营商,提升我州景区、民宿、业态等项目品牌策划能力,进一步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景区运营管理为内容的景区景点项目运营,提高我州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
序号 |
名称 |
所在县(市) |
主导产业 |
1 |
黔东南高新区 |
凯里市 |
医药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材加工、医疗器械制造、医药流通) |
2 |
炉碧经济开发区 |
凯里市 |
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玻璃制造、玻璃纤维、陶瓷制品) |
3 |
台江经济开发区 |
台江县 |
基础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新能源电池制造) |
4 |
黔东经济开发区 |
镇远县 |
食品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酿酒) |
5 |
岑巩经济开发区 |
岑巩县 |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碳基材料) |
6 |
天柱工业园区 |
天柱县 |
化工产业(重点发展重晶石综合开发) |
7 |
榕江工业园区 |
榕江县 |
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木材加工、家居制造) |
8 |
锦屏经济开发区 |
锦屏县 |
轻工业(重点发展羽毛球运动装备制造) |
9 |
从江洛贯经济开发区 |
从江县 |
康养产业(重点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加工) |
10 |
三穗经济开发区 |
三穗县 |
轻纺产业(重点发展服装服饰) |
11 |
黎平经济开发区 |
黎平县 |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油茶、茶叶加工) |
12 |
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 |
丹寨县 |
先进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电子信息制造) |
13 |
黄平工业园区 |
黄平县 |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 |
14 |
施秉工业园区 |
施秉县 |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磨芋、饮料、茶叶加工) |
15 |
剑河工业园区 |
剑河县 |
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加工) |
附2 黔东南州各县市(区)招商电话
黔东南州招商热线:4008-799399
凯里市投资促进局:0855-8068237
丹寨县投资促进局:0855-3695381
麻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2678228
黄平县投资促进局:0855-2438559
施秉县投资促进局:0855-4222036
镇远县投资促进局:0855-5722848
岑巩县投资促进局:0855-3576046
三穗县投资促进局:0855-4525831
天柱县投资促进局:0855-3850088
锦屏县投资促进局:0855-7225677
黎平县投资促进局:0855-6227627
从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6419038
榕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6620368
雷山县投资促进局:0855-3333103
台江县投资促进局:0855-5324777
剑河县投资促进局:0855-5220166
黔东南高新区投资促进局:0855-8559108
黔东南炉碧经济开发区:0855—8668235
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0855-3619108
黔东经济开发区:0855-5828888
岑巩经济开发区: 0855-3568836
三穗经济开发区:0855-3853989
锦屏经济开发区:0855-7221968
黎平经济开发区:0855-6097936
从江洛贯经济开发区:0855-6418512
榕江工业园区:0855-3920160
台江经济开发区:0855-3840626
剑河工业园区:0855—523607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