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优扶强提品质 “赛”出好种子
“通过县农业农村局测产员现场测产,今年我种植的‘荃优1606’品种,出田谷按照相关比例折算成干品,亩产量327.9公斤。”岑巩县天星乡地城村制种大户吴宗元高兴地说,根据测产结果,今年杂交水稻制种亩产值达到5000多元,可以享受县里3000元的资金奖励。
岑巩县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大县”和“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从2021年起,岑巩县可连续5年获得制种大县奖励资金共计2.5亿元的支持。
依托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岑巩县在坚持对杂交水稻制种经营主体实施普惠补助政策外,还通过组织开展种子生产竞赛活动,对全县种植杂交水稻主推品种、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获得稳产高产的制种经营主体实施奖励政策,并将对杂交水稻制种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逐渐从普惠补助扩规模转变为扶优扶强提品质。
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说,今年,县里还出台通过开展种子生产竞赛活动,对生产主推品种“又香优”组合的、规模达20亩以上、单产量达150公斤以上的经营主体,给予每户奖励等政策,增强制种主体的积极性。
64岁的吴宗元,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14年,是村里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头人和“土专家”。今年,其种植60亩“荃优1606”品种,一亩地不仅能够得到30元补助,只要种得好、产量高,通过县农业农村局测产验收达到标准,还能获得3000元奖励,使其更有信心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人参与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岑巩县出台杂交水稻制种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并通过组织开展种子竞赛等活动,减轻了农户产业发展的压力,增强产业发展信心。并通过制种主体申报、乡镇审核上报、部门核实认定的方式,今年,全县共有杂交水稻种植主体462户,其中申请参与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奖励项目的有173户,为该县全面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保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稻制种 让“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今年种了800多亩杂交制种水稻,产出的9万公斤干谷已经全部交售给公司,毛收入有110多万元。”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得到了最好的奖赏:春天播下的一粒粒种子即将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岑巩县耕地面积33.34万亩,适宜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4万亩,现有500亩以上的坝区27个,1000亩以上的坝区15个,具备良好的水稻制种禀赋和条件。
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介绍,依托资源禀赋,20世纪70年代以来,岑巩县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历经46年的发展,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不断从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县”等。目前,岑巩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和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全县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以上。
岑巩县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立足49个坝区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把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合作社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目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群众”组织方式,布局了以注溪镇周坪村为核心区,思旸至平庄、大有至凯本镇为东西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全面形成规模效应。
2014年开始,陈良东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在技术员的全程指导下,竹竿赶花授粉变成了绳索赶花授粉,传统栽培方法变成了高效高产栽培方法,并实现了机耕、机防、机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轻了人工成本,增加了产业效益。目前,亩产比往年增加50公斤以上。现在,陈良东不仅成了村里的杂交水稻制种大户和“土专家”,产业兴旺也点燃了致富梦想和“发展引擎”。今年,陈良东的8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吸纳60多人就近就业,共发放工人工资90余万元。
目前,岑巩县有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主体4家,落实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生产品种71个,涉及10个乡镇、1个街道71个村,有制种大户300余户、制种农户1.2万户。全县培育制种“土专家”85人、制种农民技术员295人,专业合作社32家。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务工等,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5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农户端上了“金饭碗”。今年,全县生产种子780万公斤,将为600余万亩稻田提供播种保障。
下一步,岑巩县将深入挖掘产业优势,加强品牌打造和融合发展,着力打造10个千亩产业园,建成2万亩全国两系组合制种优势区和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保护区,实现制种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为国家粮食种子安全提供支撑,让更多群众在“稻粟飘香”中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高标准农田建设 粮田变良田
岑巩县羊桥乡祝坝坝区曾是一片“雨季涝、旱季干、基础设施薄弱”的低效产业用地。今年,祝坝村将470余户农户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积极向上级申请实施“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统一规划用地,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和智慧农业建设等有机结合,实行区域集中连片开发、灌溉排水设施和农业机械耕作道路全面提升,让1000余亩“旱田”变成“良田”,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坝区实施‘旱改水’项目后,不仅将‘破碎化’的农田变得标准,也提升了配套设施水平,改善了农田灌溉及耕作条件。”祝坝村党支部书记吴斌说,今年,通过将改造后的坝区打包转租给制种公司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今年,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组织方式,祝坝坝区共发展杂交水稻制种1180亩,带动5000余人次就近务工增收100多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4万余元。
“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都是靠人力肩挑背扛,财力耗费比较大。”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龙说,坝区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建设后,小田变大田,旱地变水田,可以操作农机,耕作更方便,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下一步,将通过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坝区土地产出率。
2019年以来,岑巩县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8万亩。今年,全县投入资金规模300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个,新建农田防护堤8296米,沟渠30450米,机耕道25198米,实施“旱改水”建设项目4065亩,实施“退草还田”项目2800亩,有效补齐了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大幅提高。
“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为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杂交水稻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理、高效化灌溉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
“育繁推”一体化 建全产业链
“以前晾晒要看‘天色’,现在,收割来的稻种实现了即收即烘。”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说,今年杂交水稻制种进入收割期以来,收割的鲜谷就近运入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中心,依次进入全自动烘烤机、精选机和全自动精包装设备进行流水线作业,高效烘干、精选加工、精包装一步到位,可直接上市销售。
“以前,收割的稻种晒干或烘干后,就直接大包装卖给种业公司,每公斤价格仅一二十元,现在经过精包装的稻种售价是每公斤八九十元。”田家先说,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中心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田家先介绍,2021年5月,岑巩县与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合作建设的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获得农业农村部对岑巩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专项财政资金扶持,通过大力推广种植“又香优”系列优势品种,实施3年6万亩行动计划,建设加工车间、仓库、研发检测中心等,着力就地推进制种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
该项目总投资8.5246亿元,主要建设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个乡镇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中心、1个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1000亩杂交水稻制种研发试验基地、杂交水稻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及品牌建设等。
整个“育繁推”一体化项目的建设期是3年。目前,已完成工程进度40%,已建成9个乡镇产地加工服务中心并投产,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加工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其他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中。
“‘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能实现年产杂交水稻商品种子8550吨,产值约2.56亿元,可带动5.68万人持续增收,切实促进岑巩从制种大县向‘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强县转变。”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波介绍,今后将广泛引进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进驻种子研发检测基地,通过组建育种“专家库”,不断提升品种研发能力,切实推进岑巩从传统代制的“麻布袋卖种”向精加工的小包装自主品牌转变。同时,以岑巩为核心,辐射带动玉屏、江口、镇远、三穗、天柱、甚至湖南怀化等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形成黔东湘西区域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集群。
良法良机良技 会种变“慧”种
“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割叶机’一天一人能割10亩地,工钱100元,而以前的人工镰刀割叶,一人一天割1亩地,人工费80元左右。”贵州楷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龙在岑巩深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20余年,今年,公司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3000余亩,生产优质稻种60余万公斤,预计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1万余人次。
陈龙坦言,公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良法、良机、良技的大力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破解农业生产劳动力密集、劳力价值上涨、产业效益低等现实问题,岑巩县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创新为抓手,通过推行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利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等方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企业降本增收、农户增产增收。
近年来,陈龙带领团队通过电机焊接改造,生产出的割叶机、播种器、施肥器等8项实用新型农业生产工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有效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助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越飞越高”。
在集成传统制种技术、创新实践新技术的同时,陈龙还大胆引进新技术,通过栽培方法的改进、花期调整、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种稻亩产从以前的几十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左右。2010年,陈龙的制种公司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获得“贵州省农业丰收二等奖”。今年,该公司组织成立祥润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都由合作社统一协调、安排组织,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推进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农业现代化。
岑巩县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建立了智能化育秧中心,构建了水稻农情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了通过电脑、手机终端对园区天气、土壤墒情、光照、虫情、苗情等远程实时监测,推动产业由传统耕作向标准化、精细化、机械化、信息化转变,让制种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有效提升了稻种优良率。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购买社会服务和项目支持等方面,扎实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把机插、机防作为重点推广,争取通过3年至5年的发展,使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达80%以上。”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说。
产业名片
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积温稳定,自然隔离条件好。全县耕地面积33.34万亩,适宜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4万亩,现有500亩以上的坝区27个,1000亩以上的坝区15个,具备良好的水稻制种禀赋和条件。岑巩县水稻制种始于1976年,至今已有46年历史,相继获得“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大县”“国家级制种大县”等授牌命名和政策支持,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和全省水稻品种展示评价暨“看禾选种”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