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水尾镇抢抓“桥头堡”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坝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采取“村社合一”方式,通过“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在连绵数日的设备喷灌与春雨灌溉后,莴笋种植基地迎来了出售季。走到种植基地内,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莴笋,个个根粗叶茂,长势喜人。田地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砍削、除叶、打捆、搬运、称重、上车,只见村民们动作娴熟、干净利落的进行着采收工作,形成了水尾镇公路沿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在水尾镇种植莴笋120亩,现基本成熟,按批次出售。这一批莴笋销往广东广州,目前价格是1.5元每斤,我们到水尾种植的莴笋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总产值36万余元。但是因前期气候原因,莴笋苗存活率低,导致产量有所减少,这一季挣得并不多。”种植大户杨焕昌说,预计1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把这期莴笋全部收完,接下来赶赶农时,把这120亩地马上种上鲜食玉米,实现一年种植三季,多产品种植,这样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为我们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上次砍收芥菜的时候,我就来了。这一次采收莴笋,我才干了两天的活路,算下来我这半个月又可以挣千多块钱勒!”在基地采收莴笋的村民说道。
莴笋的种植、管护、收割,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在产业基地干活的大都是当地的村民,照顾家里的同时还可以做些零活补贴家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促增收的路子。